充电桩行业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关键配套环节,近年来在政策引导、资本投入和市场爆发的多重驱动下快速发展。随着行业逐步从“增量建设”向“高质量运维”、“智能充电”和“车网融合”升级,对高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持续攀升,呈现出“技术研发紧缺+运营人才断层+跨界融合加剧”的特点。
以下是充电桩行业的人才需求系统分析:
一、行业发展背景
1. 市场规模
- 根据中国电动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数据,截至2025年中国充电桩保有量预计超2500万个,行业年复合增长率 >35%
- 行业细分为:公共充电桩、专用充电桩、私人充电桩、换电站、无线充电等
2. 政策与趋势
- “新基建”重点支持领域之一
- 向智能充电、车网互动、光储充一体化、V2G技术发展
- 行业整合加速,大型能源企业、整车厂、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
二、核心岗位与紧缺人才分析
1. 技术研发类(高度紧缺)
岗位 |
技能要求 |
特点 |
硬件研发工程师(充电桩) |
熟悉高压电源设计、EMC、电路保护、高频功率变换、模块化结构 |
主流桩企需求集中 |
嵌入式软件工程师 |
熟悉ARM、STM32、Linux、FreeRTOS系统开发,掌握通信协议(CAN、485、OCPP) |
要求具备项目实操经验 |
结构设计工程师 |
了解散热、防水、抗腐蚀设计,熟练运用CAD、ProE等工具 |
有户外设备设计经验优先 |
云平台/物联网开发工程师 |
掌握IoT平台开发(如华为云、阿里云)、设备管理、远程监控、数据采集等 |
面向智能桩管理系统 |
算法/控制策略工程师 |
开发智能调度、动态功率分配、负载均衡、V2G控制策略 |
结合能源管理和AI优化 |
2. 生产制造与工艺类(中等紧缺)
岗位 |
技能要求 |
工艺工程师 |
熟悉钣金、注塑、电源装配等工艺 |
测试工程师 |
熟练操作整桩测试、协议一致性、EMC、安全认证等 |
品质/可靠性工程师 |
有整机可靠性测试经验,熟悉电源老化分析 |
3. 运营与市场类(中高紧缺)
岗位 |
要求 |
充电桩选址开发经理 |
具备与物业/园区谈判经验,熟悉城市布局和电力接入条件 |
项目实施经理 |
熟悉施工流程、报装报批、电网接入流程 |
运维工程师 |
熟悉故障排查、远程诊断、替换维护等 |
商务拓展经理 |
资源型岗位,擅长与主机厂、平台公司、政府园区对接 |
4. 高端岗位(稀缺)
岗位 |
要求 |
技术总监 |
掌握智能充电、柔性电网、整站解决方案能力,有跨部门整合经验 |
产品经理 |
有硬件+软件融合能力,能主导智能桩/一体站产品规划 |
能源管理专家 |
有电力负荷预测、车网互动(V2G)、储能调度等经验者极少 |
三、人才来源与流动趋势
来源渠道
- 传统电力设备公司(如许继、南瑞、特变电工)
- 电动汽车相关企业(如蔚来、小鹏、比亚迪)
- 电源设备与通信设备行业(如华为、中兴、易事特)
- 外资/合资企业如ABB、特斯拉、施耐德
流动趋势
- 硬件与嵌入式人才由传统制造、电源企业转向桩企
- 平台与系统开发人才大量来自互联网与IoT企业
- 选址与运营人员多从房地产、物业、能源行业流动而来
- 行业内部高频挖角,年薪涨幅可达30–50%
四、岗位薪资参考(核心城市)
岗位 |
工作经验 |
薪资范围(年薪) |
嵌入式软件工程师 |
3–5年 |
30–50万 |
硬件研发工程师 |
5年以上 |
35–60万 |
云平台开发工程师 |
3–7年 |
40–70万 |
项目经理/实施经理 |
5–8年 |
25–45万 |
运维主管 |
5年以上 |
20–35万 |
技术总监 |
8年以上 |
60–100万+ |
五、企业招聘难点与建议
难点 |
招聘建议 |
嵌入式/协议开发人才稀缺 |
强化与车载通信协议背景人才的转换适配 |
产品与技术融合岗位缺失 |
招募懂用户需求的复合型产品经理,优先有主机厂/IoT经验者 |
区域运营人员分布不均 |
采取“城市负责人制”灵活拓展模式,允许远程/驻点办公 |
运维自动化能力弱 |
引入带有智能运维系统经验的工程师(如智慧电网背景) |
六、猎头服务建议
企业HR,建议采取如下策略:
- 建立专属人才数据库,划分研发、市场、运营三级人才画像
- 重点挖掘:硬件+软件复合背景、懂电力系统和车桩通信协议者
- 覆盖典型企业如特来电、星星充电、万马、云快充、蔚景、特斯拉
- 年轻技术人才可从电源/电气/物联网方向转化挖掘